- 党史知识
- 党史回眸
- 时事政治
- 红色潇湘
湖湘英烈丨益阳人夏思痛:直以国家为性命
从桃江走出的革命志士
夏思痛(1854—1924年),又名寿华,字卓春,桃江县武潭镇寨子村人,辛亥革命时期著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,孙中山称他为“革命模范”,黄兴、蔡锷、宋教仁尊其为老师。他自称“革命之余无嗜好,骂人以外少文章”,时人赞其为“直以国家为性命,每于患难著文章”(刘人熙赠联),共出版著作20余种,代表作有《琼游笔记》《南洋》《香江狱记》《我之统一说》《张献忠传》《策倭卮言》《呓语》《小游仙诗32首》等,《夏思痛文集》入选“湖湘文库”。
对于夏思痛,现有历史资料记载得较少。最近几年,桃江县一些志士认识到其人生价值,桃江电视台记者夏正君、县供销社工会主席刘海波等人发起和成立了夏思痛研究会。刘海波介绍,20多年前,他曾在夏思痛老家武潭镇工作过,接触到一位夏思痛诗歌爱好者,交流中,他也为夏思痛诗文表现出的精神所震撼,开始关注夏思痛。这些年,他走访过夏思痛生前到过的一些地方,到许多地方档案馆、国家博物馆,搜集了大量与夏思痛相关的珍贵历史资料和遗物。他说,事实证明了夏思痛先生的伟大。夏思痛从事革命的时间长,从1894年甲午战争开始一直到1924年在鹦鹉洲跳江自杀,整整30年。夏思痛从事革命的活动范围特别广,史料记载,他为宣传革命真理、筹措革命经费,走了当时中国的22个省,三次流亡日本,并到过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印度尼西亚。夏思痛接触的人物相当多,都是历史名人,如孙中山、黄兴、蔡锷、宋教仁、黎元洪、袁世凯、徐世昌等等。夏思痛的革命经历特别曲折复杂,先后策划并参加了湖北自立军起义、云南个旧起义、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、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、云南昆明重九光复起义、护国讨袁活动和护法运动等。特别是黄花岗起义,此事在黄花岗烈士林园碑上有记载。云南光复起义以后,袁世凯复辟,夏思痛衔命去武昌找唐才常的自立军举事。事泄后,唐才常、禹之谟被杀。夏思痛再度流亡日本,促成黄兴的华兴会与孙中山联合为同盟会。
夏思痛的革命经历
夏思痛既是学富五车的文人,又是行走江湖的剑客,他筹划刺杀慈禧太后和东三省总督徐世昌。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,引起全国上下有识人士的愤慨。夏思痛饱含愤怒之情,创作了《小游仙诗32首》,对袁世凯称帝口诛笔伐,摇痛加鞭挞。袁对这位“急先锋”“号角手”恨之入骨,欲除之而后快,责令广东都督龙济光以“十万元加一中将衔”购思痛头颅;夏思痛闻讯,急走香港。龙济光又买通港英当局,于1915年12月22日捕获夏思痛与卢佛眼,牵连无辜者20余人。夏思痛在狱中继续以诗文为武器声讨袁贼,把袁世凯骂成“帝国主义卵翼下的儿皇帝”,是“小人得势”“狗脚皇帝”。入狱期间,夏思痛不仅与狱中同仁有着紧密的接触,更是亲眼目睹了沦为英国殖民地的香港的现状,更增添了他对强权殖民者的痛恨。
陷狱70余日后,夏思痛在陈士英、覃振极力营救下获释。在乘轮船赴沪途中,他再次遭袁党追缉,因日本友人相助,夏思痛才得以脱身去日本长崎。在长崎月余,写成《香江狱记》一书,历述袁党设谋之惨毒,狱中待遇之苛酷,唤醒民众开展护国斗争。该书出版后,“读者抢购,四印其书”,一时洛阳纸贵。
提出中国要“走社会主义道路”
夏思痛在为革命奔走的同时,十分重视民生,是我国近代提出开发海南的第一人。1914年3月,广东省长李开?甑缪?他督理琼州,开发南疆。夏思痛本无意仕途,但他认为琼州乃膏腴之地,战略地位重要,不顾遥远与瘴疬,以花甲高龄奋然前往。他以两个月时间,遍访琼州13县,对各地山川形胜,物产风俗详加考察,整理成《琼游笔记》一书。他在书中指出,治理琼州重在倡修道路,交通便利能招商引资、移民垦殖,也只有对琼州进行有效管理,才能杜绝列强觊觎之心。
夏思痛晚年疾病缠身,居住在汉口鹦鹉洲寓所。世事蹉跎,为之而奋斗的祖国,仍是军阀割据。而自己足疾常发,行动已不便。于是写作了《人性恶说》《我之统一说》等文章,及作自画像文。1922年,夏思痛接触了马克思列宁主义,曾在诗文中提出希望中国走“社会主义道路”。1924年6月23日,夏思痛效屈原,决心以死唤起更多爱国者救国,遂写好一副“自叹联”,身上吊着一块木牌,木牌上一面写着“益阳夏思痛”,另一面写着“死后不必收尸,土葬、火葬、水葬都一样”。准备完毕,走上停靠在长江边的木排上,跳入江中。遇救后,绝食三日而死。